Sale!

《道德經》講習錄(山河大地-讀經志)

HK$ 58.00

  • 本書以對話體方式,注重以心證心的體悟,再現老子的生命氣象既有學術的嚴謹,亦有通俗化的表達,文風獨成一格
  • 為“山河大地讀經志”系列之一部,從生命的學問視角重新挖掘老子哲學的精神內涵
  • 《道德經》講習錄保留日常講習中對話體的風格,有問有答逐章解讀,在當下時空重新啟動老子的生命
  • 呈現在您面前的即是一場場生動的對話,老子駕牛來會,書茶相伴,暢敘幽情,直至東方之既白……
作者:崔樹芝
出版社:曉熙國際有限公司
ISBN:9789887884507
分類:哲學 > 中國哲學 > 先秦哲學及其研究
出版日期:2018年03月
語言版本:中文(繁)
頁數:212 頁
版次:第 1 版
裝幀:精裝

內容簡介

  • 2017年春開始,山河諸友每日淩晨隔空相會,穿越古今,從夜至晨,講習不輟,再現宋明講學之風
  • 本書即為“山河大地讀經志”系列之一部,從生命的學問視角重新挖掘老子哲學的精神內涵
  • 《道德經》講習錄保留日常講習中對話體的風格,有問有答逐章解讀,在當下時空重新啟動老子的生命
  • 呈現在您面前的即是一場場生動的對話,老子駕牛來會,書茶相伴,暢敘幽情,直至東方之既白……

第一講

汶萊:諸位新年快樂,早安!

時間到了,遲到的人回頭爬樓吧。

我們在讀經之前,還是要先提示一下讀書法。如果沒有一個讀書法,上來就讀,沒有不蒙圈的。這就是為什麼昨天敬元君、林君都向我反映,說看不明白。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,我們完成了幾部經典:《傳習錄》、《薄伽梵歌》、《科學的旅程》還有尚未讀完的《古蘭經》。這幾部書,我都是第一次完整地讀。像《薄伽梵歌》還是敬仁的朋友送我的,我就趁機拿來與諸位一起讀。在讀之前,敬元君也告訴我,說不明白什麼意思。讀《古蘭經》,敬元君又說,不明白什麼意思。可是,反觀我們2017年讀過的經,有哪個是不明白的呢?@敬元 敬元君,你讀書前沒有不蒙圈的,後來讀過以後有什麼不同感受?

敬元:老師講了就明白了。還是得依靠講。

汶萊:在讀古蘭一開頭,我講了讀書法,告訴諸位,我們讀經不是在做文字訓詁,而是直接與諸聖對話,以心證心。過去的讀書人,幾乎全是從文字入,我不取也。我是從生命入,是以全副生命來體貼諸聖,則釋迦、孔子、耶穌、穆聖,皆與我無二無別,因為同此心,同此理,則反求諸己,一切簡易。

敬元:對話的前提還是得消除文字障礙。

汶萊:經典的語言,本來都是簡單的,可是後來的文字訓詁,越來越複雜,把你整悶了,你還覺得人家有學問。

敬元:崔兄啊,有幾個人能像你一樣,沒有文字障礙。

汶萊:那我問你,古蘭經有什麼文字障礙?

敬元:我自己讀古蘭經,就跟著字面意思跑了,就會覺得可怕。

汶萊:障礙的不是文字,而是心。你的心封閉了,把穆聖拒之門外,穆聖千言萬語,你也不開門,卻怪文字不通。

敬元:可是你講了以後就不這樣了。

汶萊:所以我說,讀經實在是讀心,你要敞亮此心,把諸聖請進來,嘮嘮嗑,聊聊天。諸聖,並不可怕,也不神秘,他也是與你我一般的人,有他的痛苦喜怒,只不過是個先覺者,都是值得我們信賴的朋友。如果你把他看得高高在上,表面上是在尊重他,實際上是在疏遠他。就像我給大家疏通經文,你們就不把我當朋友了,我說話你們也不敢跟話了,導致我最後是自說自話,你們要把我置於何地呢?這是去年讀經最大的問題。我每每提示,卻都不管用,導致希顏君居然讀書出了問題,本來是要涵養生命,最後卻成了障礙生命,以至於當我把他拉出去歇歇時,也就拒我於門外,離我而去了。諸位啊,大道至簡。

我們回到道德經。繼續講讀書法,提示幾點:

  • 疏通文義。這個要看注解,儘量在文義上有大致的瞭解。
  • 反求諸己。我所以說大致的瞭解,意思是你不能靠文字入經典,因為後來的注解都有後人的臆斷,不能全部憑藉,讀經還是要靠自己用生命去體悟。一旦對文義有大致的瞭解,你就要放棄人家的解讀,直接看原文,切己體悟。

3、去繁就簡。可以再去找其他注解輔助,但是最後必須去繁就簡,回歸本心。不要被那些注解嚇唬住,人家老子五千言,說得明明白白,你注解幾十萬言,怎麼能理解老子呢?不是把問題搞複雜了嗎?

以上三點,是讀書前心理上的準備。而我們讀經,不是為了博聞廣識,而是涵養生命。故而,即便哪個地方某些字義沒有理解,也無所謂,要在心領神會,莫逆於心,我們與老子對話,實在就像是老朋友久別重逢一般。

喻釗等:明白!

汶萊:好,那我們現在就煮壺茶,邀請老子進來,一起喝茶聊天如何?

敬仁:好!

汶萊:我們現在拋開所有的迷霧、障礙,不憑藉後來學者作為中間人,我們直接與老子對話,繞開媒人,這不是更簡易直截嗎?

我們開始上篇——道經

道德經,是道經和德經的合稱。上篇為道經,顧名思義,即是在談玄論道。道是什麼?道即是真理。我們讀經為的是什麼?乃是求得真學問也。真學問,就是入道的梯子,它指引給我們道的方向。

我們都是在道這個層面,去會通諸經,儒釋道耶伊,會歸於道。從我們已經讀了的幾部經典中,諸位已經發現了,各大教實則是殊途同歸,雖然名相不同,教法各異,但是所指向的都是一個。只不過,各大宗教,被後人讀歪了,私立門戶,然後判若水火。我常常說,如果耶穌和釋迦、孔子相遇,他們都是知己,是莫逆於心的。那我們呢?也要有此氣度,不要覺得比釋迦、孔子低,而要在心性上挺立起自己,要明白我們與他們本無不同,如果我們不及,那正是我們需要加緊努力,不能自暴自棄的。就是因為我們總覺得不如他們,於是把他們從我們之中推出去,說你是聖人,我們比不了啊,所以諸聖就被世人邊緣化,然後再被神化,而被利用,諸聖是何其孤獨。要尊敬他們,最好的是不要把他們推出去,而是把他們請進來,作為我們的知交。

我們看第一章:

【第一章】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,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
【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】 

汶萊:這句話,實際上再簡單不過,可是歷代學者,玩文字遊戲,這一句話居然可以出好多部書,這不是很可笑嗎?

道,就是真理啦,就是安拉啦,就是上帝啦,就是誠啦。但是這個安拉,這個上帝,這個誠,你能不能告訴我他是什麼樣子的呢?居住在哪裡呢?是男是女呢?此處告訴你,不能這麼看!道,無相無形,無處不在,遍虛空遍法界,無不是道,但是又不能給他定型,一旦定型,就被限制,就成為有限的東西了。

這是中國哲學的智慧,下定義的方式是反向定義法,而不是正向定義。這就是生命的學問,而不是文字訓詁的學問。你從文字來理解道,這裡已經明確告訴你了,這條路走不通啊。

建英:嗯。

汶萊:文字都是糟粕,宇宙間的真理不是靠文字,而是靠你的生命,與天地萬物相感通。你不能在生命上用功,總是去糾結文義,又怎麼能體道、悟道呢?

敬仁:是。

汶萊:第一句經文,乃是振聾發聵的,是要破除你的文字障礙!當頭棒喝,你們這些俗儒,不足與言道也!

我在讀博士之初,我的導師就問我,說:樹芝,你告訴我,什麼是學問?我還在思考如何用更好的語言來表達我對學問的理解,王師當頭棒喝!說:學問就是個屁!

建英:這樣看就輕鬆多了。

汶萊:王師這句話的意思,當然不是說學問一無是處,而是說你不能執著於這些個名詞概念,你要直入生命,直透本源。

天地間,哪有什麼學問,只有活潑潑的生命。很多人不是做學問,而是被學問做,出不來,被學問壓著,還以為自己很有學問,這都是糊塗蟲而已。真正的聰明人還讀什麼書呢?慧能讀過什麼書?聞金剛經一下子頓悟,哦,原來如此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!這裡才是大學問!

建英:用生命去看去思考。

汶萊:這就賦予學問,賦予經文以生命了,經不是死的,而是具體生命的文字表達,你讀這些文字,是要理解這個生命形態,而不是要咬文嚼字。如果只看文字,那不是辜負了老子了嗎?

第一句經文還有不明白的嗎?

敬元等:沒有。

汶萊:如果沒有,我們再看第二句。

【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】 

汶萊:天地萬物生於有,這個是常識,並不複雜,但是這個“有”,是具體的,有限的,定型的,那麼,繼續追問,這個“有”來自於何處呢?那就是“無”了。這個“無”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呢?也不是。這個“無”只不過表示這個地方已經是不可思議了,是因緣和合,你不要以為你的理性可以什麼都知道,什麼都能說明白,不是這樣的呀,那麼,這個宇宙之初,萬物生生的開端,我們就說是“無”。這個“無”,只不過是我們人類為瞭解讀這個開端,所使用的一個名詞,勉強用的這個詞。無,是開端,無形無相,因緣和合。有,則落於具體物,一物生一物,相互作用,相互配合、協調。總萬物而名“有”,那麼這個有,就是萬物之母了。故而,這個序列是什麼呢?無——有——萬物。即所謂的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,在三這個環節,萬物就有了。這一句有什麼問題沒有?

敬元:沒有,不困難。

汶萊:再看第三句。

【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,常有欲,以觀其徼】 

汶萊:所以,如果你要理解宇宙生生的奧妙,你就要虛懷若谷,你不能任由你的私意造作,這不就在宇宙間橫加一腳了嗎?所以,你要常無欲,以與天地感通,以體悟其不可言狀的妙處。故而,我常說,學問之道,虛壹而靜。你要是總帶著有色眼鏡,心裡先存著一個成見,怎麼去理解別人呢?這就是為什麼,你開始讀《古蘭經》讀不懂的緣故,因為你不虛心。

但是這個無又不是懸空的,不是孤立的,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。道就在倫常日用之中,捨棄了具體的生活,道在什麼地方呢?道不是在空無所有的某個地方孤獨地待著呀。道不虛懸,就是日用之中,就是一件一件具體的物事之中,故而,你要尋找安拉的跡象,尋找道的蹤影,在哪裡找呢?就要到萬事萬物中去體察。以觀其繳,這個“繳”,就是道所呈現出來的萬事萬物,為道具體的呈現。

這句話怎麼樣,有什麼困難沒有?

喻釗:沒有,講得很清楚。

汶萊:你現在就應該明白耶穌的那句話了吧?耶穌門徒問他:夫子,你天天給我們講上帝,講天國,上帝在哪裡呢?耶穌當頭棒喝:你跟我在一起這麼久,還沒看到上帝嗎?

上帝在哪裡,造化神奇,何處不是上帝的顯現呢?你喝一杯茶,覺得可口溫潤舒適,那孰為之?怎麼就這麼搭配,你當然可以找出許多科學上的理由,但是我們說是上帝,又有何不可呢?因為上帝不是一個具體的神,具體的人,上帝不是什麼“東西”,而是萬物存在的最終理由。

敬元:以觀其繳,就是格物致知,對嗎?

汶萊:@敬元 可以這麼理解。只要是心上體悟到的,無可無不可。

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】 

汶萊:有、無,這兩者並非超然獨立,而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,從其無形無相而言,謂之無;從其具體呈現而言,謂之有。你不能把有無二者割裂,體用一源,有無不二,此不二法門也。說無,已經包含有了;說有,也不能離無。陽明說知行合一,談到:古人講知行,本是一體。但為著世人有糊塗只是像瞎子一般去行,故又說了知;又有一種人,成天苦思冥想,啥也不幹,故又針對此病,說了行。這都是不得已,但知行本來是一個,不可分開孤立講的。

喻釗:先生,我還是想問個問題。

汶萊:喻釗你說說看。

喻釗:有無並非獨立,是不是就如同男女並非獨立?

汶萊:你這個問題很好!但是或許也不是你問的本意。

喻釗:不知道。就是突然有這樣的問題在腦子裡。

汶萊:男女並非獨立,是什麼意思呢?即是說一個男人,他也有女性的一面;一個女人,也有男性的一面。每個個體,都是陰陽和合,都不是孤立地只有一面。只不過,男子的陽面多些個,女子陰面多些個,故成男女的分別。可是男中有女,女中有男,完全是陽,或完全是陰,都是沒有的。

喻釗:嗯。女漢子就是陽面多了一些的女子吧。還有就是,說無,已經包含有了;說有,也不能離無。

汶萊:有的男人,很柔弱,娘娘腔,你看他哪裡還像個男人?你說的女漢子也是這樣。所以,剛剛喻釗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。我們說某某人是男子漢大丈夫,也就是表示,他具有陽剛的一面,而且這面彰顯得很充分。

喻釗:是不是就如同,說一個人是男人,也就包含了說他不是女人呢?

林君:@汶萊 比如說曹雪芹,如果他心中無女子,筆下就沒有那一群活潑潑的生命了。對吧?

汶萊:完全正確!@林德萍

喻釗:懂了。

汶萊:我們繼續。剛剛的討論非常精彩!

林君:嗯,靜心聽。

汶萊:有無同體,只是表現不同,故曰同謂之玄。為什麼說玄呢?因為一般人不理解啊,你既然說有,又說無,怎麼能說有無同體呢?所以這就玄了嘛。

喻釗:啊!明白了。

汶萊:我剛剛講得已經很清楚,道不虛懸,如果你總是執著於無,那你成了什麼呢?你不就不是人了嗎?那如果我整天蠅營狗苟,執著於這個有,怎麼樣呢?那你不就是俗不可耐了嗎?你就不能體會到道的玄妙,不能參悟真理,在有限的牢籠裡,在洞穴裡自以為是,自欺欺人,而且還伴隨著得失的憂慮、痛苦的折磨。一切痛苦,不都是來自於你不能放棄這個有嗎?不能放棄“我執”嗎?執著是苦,老子與釋迦又有什麼分別呢?

那麼,既然有無不落於一邊,“有”中有“無”,“無”中有“有”,這不就是玄之又玄,才能成就個天地,成一個現實的宇宙嗎?這裡才是眾妙之門,我今天為諸位打開這扇門,並請老子來為大家做導遊,諸位覺得如何?

林君:就像一個人身處得意時,只沾沾自喜於擁有的,看不到失去的。同樣當一個人遭受苦難時,也就只看自己沉墮於泥淖之中,而看不見得到的。福禍相依從來不是一句“老話”。

汶萊:第一章就講完了。@林德萍 林君,你昨日告訴我看不懂,現在呢?@敬元 敬元君呢?你還畏懼老子不?

林君:嗯,明瞭了。

敬元:比自己讀輕鬆多了。

汶萊:第一章開宗明義,簡易直截,乃是天地間的雄文。像孔子釋迦老子這一格的人物,都是悲天憫人,不會故弄玄虛,如果寫的東西,就要讓你看不懂,這是何居心,不要把他們想複雜了。他們不複雜,是那些想多了的人複雜。聖賢的人格都是簡易直截,坦坦蕩蕩,心裡沒有那麼多彎彎繞。

林君:大道至簡。

汶萊:我們講到八點。現在這扇門已經打開了。諸位還要遊覽嗎?

林君:門都開了,豈能辜負此番好意。

汶萊:第二章

【第二章】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、難易相成、長短相較【崔按:許多版本是長短相形】、高下相傾、音聲相和、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 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】 

汶萊:這句話是在說世間法的相對性。我們講某人善,是在比較的情況下,有個惡來與他相對。美醜、善惡皆然。天地間的本然,哪有什麼善惡美醜?無善無噁心之體也。

【故有無相生、難易相成、長短相形、高下相傾、音聲相和、前後相隨】 

汶萊:這些有無、難易、長短、高下、音聲、前後,無不是在相對之中。執著於一邊,就不能入道了。

我抽一個來談,其他可以類推。

比如善惡,過往的儒家總是以君子自居,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,殊不知,正是這樣,才使得善惡無法和解,自己的善也保不住。如果善人,不能體諒惡人,那你如何讓惡人與你和解呢?惡人無法和解,你要消滅惡人,惡人怎麼會不與你戰鬥呢?於是人間成了戰場。故而老子要告訴大家,善惡相生,這都是有限的,是不究竟的。我的頭像是印度的聖雄甘地,是我非常推崇的人物,他能明白老子,講非暴力。

【按:這一講時隔近一個月後,敬元複習筆記,發現“音聲相和”處並不理解,遂請教汶萊君,汶萊君講解如下】

音聲相和。說文解字,音: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於外,謂之音。也就是說,這個音,是依賴於聲的,有節奏感的聲就叫音,所以有聲才有音。音聲相和,這個音就是落於相對之中,沒有聲也就沒有音,這就是莊子說的“有待”。大音希聲,也就是大音不依賴於聲,也就是“無待”。什麼是“有”?這有賴於“無”這個概念,就是要在有無對待之中才能清楚“有”是什麼;什麼是“音”?這有賴於“聲”這個概念,就是要在音聲相對之中才好界定“音”是什麼。

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】 

汶萊:我們繼續看。既然明白這些都是有限的,是只落於“有”一邊的,那麼應該如何化解這種衝突呢?如何消弭戰亂,走向和平呢?就必須能理解有無不二。故老子曰:“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

我們要承擔世間的使命,但是不要妄加評論,也不要據為己有。要不要做事?要,但是不可執著於此事,故曰“處無為之事”;要不要教化?要,但是不要執著於教。故曰“行不言之教”。要不要做、要不要生、要不要為?都是要的,你在世間怎麼能吃閒飯呢?但是你做了,你生養萬物了,你不要以為這都是你的功勞,都是你的。故曰:“功成而弗居”。不能居功自傲!一切讚頌,歸於安拉!

再看下一句。

【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】 

汶萊:正是因為你不居功,這些功勞才是實實在在的,人皆稱你為有德!這不就是中國老百姓都不陌生的道理嗎?

  • 又講完了,諸位有什麼問題嗎?

敬元:與古蘭經相通啊。

喻釗:我也覺得。不過,既然不居功,那怎麼談得上功勞呢?

敬元:@彭喻釗 這也是無與有的關係。

汶萊:@敬元 你說得對,所以我覺得先把古蘭放一放,先讀完道德經再回去,你會更有收穫。道德經重在玄理,而古蘭重在理事並說,你就不容易參透,總在事相上,故而會覺得囉嗦。我們繞開那些學術大師的注解,直接與老子對話,不是很簡易嗎?不要被後來那些俗人給誤了,帶到溝裡去。

汶萊:敬元現在覺得《道德經》有趣味沒?

敬元:之前也聽過別人講老子,我覺得最難的就是開篇一段的理解,我始終跨不過去,“道”、“無””、“有”在頭腦中理不清,今日似乎明白了。但是我還是不贊同崔兄說的“無可無不可”,為何呢?因為既然是無可無不可,那還交流什麼呢?自己看是個什麼就是個什麼得了。另外我理解的“無”和“有”與“男女之間的有無”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
汶萊:敬元君,你不要鑽牛角尖。所謂無可無不可,乃是讀經體道有階段性特徵,揠苗助長是不行的,體悟都是自己的,故我說無可無不可。當然不能泛泛地理解這句話。我現在上來就跟你說,就是這樣,你按照這個理解,這不是讀經,這是咬文嚼字,是糊塗蟲。這樣反倒會把你帶進迷霧之中。告訴你無可無不可,是要你能挺立起自己的生命,不要抱著成見去讀經,那麼老子就活現於你的心中。此時你看到什麼,那都是具體化於你的生命中的東西,都是真實的。

我告訴你梨子好吃,你總是隔了一層,你自己吃一口,你覺得是苦的,因為有點腐了,那它就是苦的,我說甜,那是基於我那個梨子。但是梨子是不是一定是苦呢?不是的。但是你的味覺出了問題,把甜的說成是苦的,那就有問題,那就不是味覺的本來面目了。我們耳朵本來就聰,目本來就明,但是因為私意造作,使得我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,不是常有的事嗎?問題就是要你把你的心澄清了,那麼萬事萬物,都以其本來面目呈現給你,故曰,無可無不可,是什麼就是什麼,不能否定的。

敬元:就像讀古蘭經,你要是不說真主代表良知,真理,我就認為真有真主,也有惡魔,我曾經感到可怕,就是為此。

汶萊:@敬元 這就是你的成見在作怪。你的心裡先存了一個神,存了一個怪,存了一個惡魔,一看古蘭,他們就冒出來了。

敬元:是成見嗎?我覺得是太容易相信字面的意思。

汶萊:所以讓你用生命去體貼穆聖啊。你咬文嚼字,鑽牛角尖,怎麼能去與穆聖一起喝茶聊天呢?

敬元:我慢慢消化吧。我覺得我是在講理

汶萊:所以,我在讀古蘭之前,就必須給你講清楚讀書法,就像要帶你去茶館見穆聖,要跟你交代清楚,你不能端著,不能虛假,你要以真生命來與他對話。你要相信穆聖,你要把他當知己,當朋友。你不這樣,怎麼能得到友誼呢?

敬元:他是導師。

汶萊:你看,這又把穆聖推出去了不是!他只是一個人,和你我一樣的人,是個真生命,他很真,我們也要很真,才能配得上這份友誼。才不罔相交一場。

敬元:你也是導師。

汶萊:我也是個人,與諸位一樣,哪一天你們把我推出去,那我該多孤單。不誠無物,朋友交,只在誠!其他的都無關緊要,什麼財富地位,這與朋友之道都不相干。

敬元:我很“誠”啊,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我很真誠啊。

汶萊:敬元,關於有無和男女,喻釗那個問題,我說是大哉問,但是我又說,我這裡說的可能不是喻釗那一問的本意,你去翻翻我當時怎麼講的,不要鑽牛角尖,你就明白了。你成見太深,經過一年的讀經,你已經大有長進,可是還是欠火候,還需要精進。

敬仁:有無得二元對立。

敬元:嗯。

汶萊:今天講習結束。今後諸位在當天晚上告訴我一下,第二天可否讀經。道德經是我華族的經典,這部經實際上對於我們而言,比古蘭更為親切。希望大家都能參與,但是不強求。嚇跑了希顏君,我已經感到非常遺憾了,不想大家也有倦意,大家務必寬鬆,不要拘謹,我們坦誠相見,應該相互信任才是。

敬元:嗯,謝謝崔兄。新年快樂!

喻釗:感恩先生。

汶萊:新年一起讀經,開啟了新的一年,感恩諸位!也恭喜諸位,一起進入道德之門。諸位可以誦讀一下經文,道德經文學價值也很高,文字很美。

林君:@汶萊 我還是覺得你的講讀很有意義,我昨天看說不懂,我現在發現反而是注釋誤導了我。你講得比較親切,至少不顯得玄之又玄。

汶萊:簡易直截,天地間,本不複雜,人心浮躁,私意造作,遂限隔了宇宙,宇宙何曾限隔人。

林君:嗯,非常贊同。先不說我讀懂了什麼,就單從最初你約我讀《古蘭經》,我的偏見就知道,造成這些隔閡的有眾多原因。除了我的不瞭解,還有很多後世的曲解以及極端現象的影響。不求大學問,只求真學問。不偏不倚。

汶萊:@林德萍 哪裡是在讀經,實在是讀自己,把你的真心拿出來,與釋迦耶穌孔子穆聖直接照面,看能照出個什麼東西來。

讀經,不要讀成書呆子,反倒被書誤了。讀經,是要涵養你的生命,成就一個真生命,不在生命上用功,讀書有什麼用,徒然浪費時間,非但無益,反倒增長知見的障礙,離題萬里。

林君:@汶萊 嗯。忽然覺得每人來到此世,不是來走一遭那麼簡單,好像是說無數個自己灑落在世間各處,千萬種面相,千萬種形跡,我們需要的是找尋到每個自己,最後才能成就一個“我”。

汶萊:@林德萍 說的很好。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

今天就這樣把,諸位早安,新年快樂!

商品評價

目前沒有評價。

搶先評價 “《道德經》講習錄(山河大地-讀經志)”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hopping Cart
Scroll to Top